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小小自然角 大大学问园
[发布时间2018年5月19日]
摘要:
《纲要》要求: 应综合利用丰富的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以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自然角作为幼儿园班级必设的一个区角,理所当然地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本文阐述了自然角为幼儿的生活学习提供的资源信息,教师要充分发挥的自身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幼儿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和促进幼儿的观察和探究活动,生成贴近孩子的课程,有效培养孩子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自然角 探究 主题活动 社会性
幼儿生活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条件。新《纲要》十分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能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家陈鹤琴也曾指出:“环境中布置的东西如果长时间一成不变,就会失去教育的意义。因此,布置环境要依据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常常变化,让幼儿园的环境与社会、与大自然协调一致,才能发挥作用。”而在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中,种植区是班级的环境教育中最会变化的环境之一。它不仅具有绿化班级,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蕴涵着很大的教育价值。它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探究操作的机会。它是一个天天在变的“活教材”。
一、自然角,幼儿探究的活基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自然界的物体在相互作用是会表现出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这会使幼儿感到自然界的其妙无穷,但需要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才能发现和获得相关经验。因此我们要为幼儿的探究和发现铺路搭桥,使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探索发现的乐趣”。自然角的种植活动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在种植的过程中不仅有植物,还有与其共生的蚯蚓、蝴蝶、蜗牛之类的小动物,以及土壤、石块、水之类的环境物质。它们都蕴含着各种奇妙的科学现象。
大自然是活教材,而自然角是活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页。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积极探索,让自然角成为孩子的“小老师“,尽管它是沉默的。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让他们的爱能尽情地发挥,让他们的爱心在草、花、小动物中不断地延伸。相信他们会成为自然角的“小主人。
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在寻找着自然角里的小秘密。虽然,植物和动物不会说话,但是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告诉小朋友:“我是什么样的。”观看农作物、比较水果和干果、观察小动物、学习分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或多或少都能从中获得一些自然知识。
而孩子们与自然角里动植物的接触往往是照料和一般性的观察,如何让这一过程更富有探究和发现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和验证,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自己得出结论。
幼儿对于亲手创设的自然角往往更加关注和爱护。他们每天观察,期待着植物的生长变化。有时,他们异常惊喜:豆子发芽了,药芹开花长高了,油菜花开了……有时他们十分困惑:红豆、绿豆、黄豆都是豆子,为什么叶子长得一点也不一样呢?同样的土豆,为什么我的开花,你的不开呢?为什么长得一样的豆子,我的长得快,你的长得慢呢?种子放在干土里、放在很高的水里、放在不断浇水的土里、放在沙里、小石子里、放在棉花和纸屑里是不是都会发芽呢?许多幼儿对此议论纷纷。我们觉得幼儿的这些问题正是教育契机,孩子们关于植物的疑问或争议正是我们创设自然角的依据和教育生长点,它可以蕴涵许多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这些关于植物的问题直接可以导向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获得关于植物发芽、生长条件的经验,从幼儿的疑问入手可以引发一系列关于植物的主题探究活动。
于是,我们创设有利于儿童主动学习的环境,鼓励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大胆猜测,并让他们自由阐述理由:“可能是土太少,营养不够”,“也许是花盆太小,支撑固定不好”,“可能是没有晒到足够的太阳”……可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尊重幼儿的想法,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想法:将花盆换成大的,往花盆里加土,每天给植物晒太阳。幼儿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他们不但亲自动手实践,而且坚持天天观察,可是植物的变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显然,影响因素可能更复杂。这时,我启发孩子尝试运用多种途径寻求帮助:有的回家求助于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有的查阅图书,有的和家长一起上网搜索,还有的去咨询相关专家。然后,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将收集来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以积累更多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经验。一名幼儿还特意请来了在农村有耕种经验的奶奶们作为“客串老师”,为孩子解答疑问。在“客串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决定用竹竿、棍子、绳子为那些“摇摇欲坠”的植物固定,并留意观察各种植物对水、阳光、肥料的不同需求。每天早晨幼儿入园时,他们总要牵着家长的手走过自然角,看看植物有了哪些新变化。我们还利用晨间活动、餐后休息、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引导幼儿有序而细致地观察植物,用写生记录的方法配以各种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强化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对自然角植物的观察与探究。
二、自然角,生成主题的活教材
课程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现在幼儿园课程模式有多种,其中主题教育的模式是现代课程模式一种,主题课程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自然角为什么提供了丰富的主题的资源,自然角探究为我们生成了“奇妙的根茎”、“种子藏在哪儿”、“叶子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先开花”、“植物的生长环境”“小蝌蚪的变化”“蚕的一生”……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1.丰富知识生成主题
自然角是一个活教材,其中的每个植物、每个现象都可以生成一个主题,这些有着幼儿参与的主题,幼儿乐于参加且记忆深刻。如“奇妙的根茎”。通过对自然角里的各种土栽和水养的植物的观察,幼儿发现植物的根,有的只有一根粗粗的,直直的,像白萝卜,胡萝卜,有的有许多根,如葱,山芋的根是一块块的,幼儿还发现把吊兰的一个叶芽头养到水里,过几天就会长出许多白白的根来,由此,他们了解了根的种类有主根、侧根、不定根等。幼儿还发现植物的茎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是棕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茎直直的:如树干,有的是方形的,如蚕豆的茎,有的像球一样,如荸荠,慈姑,有的茎外面还包着一层皮,如大蒜头、洋葱,黄瓜、丝瓜的茎上面有一根根小须须,还会沿着绳子或墙往上爬呢……原来植物的茎也各不相同啊!通过把大白菜的短茎放在红水中,观察它的叶子的变化,第二天幼儿发现整个的大白菜的叶子都变红了,从而使幼儿了解了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寻找差异生成主题
孩子们在观察事物中往往会形成比较,他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东西和别人进行比较。如形成“种子藏在哪里”的主题活动时。小朋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在自然角布置成“种子的家”,种子带来了,孩子们的比较又来了:“我的种子大你的小”、“我的种子是黑色的”、“我的是圆溜溜的”……这些比较引发了幼儿寻找种子差异的兴趣。于是,孩子们又在家带来很多水果蔬菜,他们剥的剥,切的切,一会儿功夫,就把植物的种子都找出来了,只听幼儿议论纷纷:“蚕豆和黄豆的种子藏在豆荚里”,“冬瓜的种子藏在瓜瓤里”,“丝瓜的种子也藏在瓜瓤里”,“玉米苞的种子藏在玉米棒上”,“花生的种子藏在壳里”,“西瓜的种子藏在西瓜果肉里”,“苹果的种子藏在果核里”,“水稻的种子藏在稻穗上”……。通过观察比较,幼儿发现这些种子除了生长部位不一样,大小、形状、颜色也不一样,从而对种子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最后,我请小朋友把自己找到的种子藏的部位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表格中,与植物图对应,并把种子实物贴在后面。这些活动加深了幼儿对植物的种子的认识,也培养了幼儿仔细探究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的兴趣。
3.基础问题生成主题
大班幼儿已经开始初步具备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探究和建构经验的能力。对于“种子发芽”的问题,是幼儿园自然角最常见的,这个小小的问题经常被我们忽略,其实这是个探究课程生成的好题材。首先我先引导幼儿质疑假设:如何让种子发芽?有的幼儿猜干土,有的猜不断浇水的泥土,有的猜水里,有的猜石头,还有的猜沙、棉花、纸、弹珠、木屑、草等等,而对于每一种“环境”,都有一部分幼儿猜能发芽,还有一些幼儿猜不会发芽,对于幼儿的各种回答,老师没有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自己寻找、搜集材料,带到幼儿园来做实验,把种子种植在不同的“环境”里,进行观察。经过连续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幼儿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和水,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就会发芽,一些原来认为种子种在沙里不会发芽的幼儿也通过对这个实验的连续观察,转变了认识。
4.无意发现生成主题
自然角成为孩子经常滞留的地方,他们经常在那儿驻足讨论,谈论着每点发现。如“叶子的发现”主题生成中,首先是孩子发现红豆、黄豆、绿豆、黑豆叶子大小不一样,提出了问题“它们都是豆子,为什么叶子不一样呢?”无意中,小昕芃用手摸了一下,发现,嗨,叶子和茎上有毛,毛茸茸的。“为什么会有毛呢”?无意发现引发了问题,借此机会我让孩子们找找是不是叶面和叶背都有毛,孩子们惊讶的发现,叶面叶背都有,孩子们猜测,“和我们人类一样为了呼吸的毛孔吧!”“可能是刺小昆虫的吧,让小昆虫不要咬他们!”……孩子们通过激烈的讨论,上网搜索,问家长后,得到一个认为可能性最大的答案是:叶子也需要呼吸!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是最好的教育内容。正是因为对自然角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浓厚兴趣,幼儿成了主动的发现者与探究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大班开展的对比种植活动,教师先布置种植区域,投放自助式的材料和搜集多样性的对比种植资料,然后由幼儿选择白菜、黄瓜、南瓜等植物,教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对比种植空间,来探究植物对阳光、水分、土壤的需求。而这种探究活动又激发了他们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使他们对植物的探究热情持续升温。这也使我们的课程资源丰富而生动起来。
三、自然角,社会性发展的好助手
自然角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一般都有较直观、真切的感受,但很少有人会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在这里得到的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证明发现自然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有利于幼儿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养成
爱劳动是教育对每个孩子提出的要求,现在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去体验劳动的,已越来越少。自然角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幼儿天生好奇、求知欲强,每天利用散步、游戏和餐后去观察照料自然角已成为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换水、清理死角等,加之记录观察结果,让参与其中的孩子能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成果,体验劳动的光荣与乐趣。幼儿在过程中不断地走进科学,走进自然。也使幼儿做到心中有自然。养成了照料动植物观察其变化的习惯。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 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在大自然中,许多事物会拨动幼儿的心弦,并频频触动他们的心灵深处。幼儿正是在与自然角的朝夕相处中形成良好性格。
有的幼儿顽皮好动,平时做事大大咧咧、毛手毛脚。但在给小金鱼换水时却表现出无比温和、细腻的一面:轻轻端起鱼缸,轻轻倒水、放水。为此我经常请他来帮忙照料自然角,时间久了,他毛手毛脚的毛病真的改了不少。
自然角中的小动物还可充当一种角色:倾听者。孩子更愿将心中的苦恼或心愿向它们倾诉,以寻找心灵的寄托。经约定,男孩子们很少有打架的现象了,他们想发火时会去找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或自己种植的植物,“小鱼我告诉你,黄子涵太让我生气了,他老是把我的油画棒弄乱掉!”见老师在看他,孩子调皮地笑了,想必心中的怒火也消了不少吧?
3.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自然角,幼儿在小组轮流照料中逐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小组中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给植物浇水,有的负责给小动物换水,也有的负责清理其中的杂物,小组间共同解决照料中遇到的难题,并分享照料经验。这些都体现了互助、合作和分享。尤其是在对自然角的动植物进行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幼儿持续性,自始至终细心认真做事的过程。让幼儿在自己的记录本中发现动植物的生长,通过记录有了明显的变化,还锻炼了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记录过程中要运用到绘画的方式,要组织语言来表达观察记录的结果,在观察过程中还有与同伴交流的过程。如:我们在大班开展的“植物在有阳光处和没阳光处生长”对比种植活动,孩子们通过质疑假设、对比种植、观察记录来探索自然的奥秘,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三、自然角,家园共育的有利平台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家与园的配合。种植活动也一样,我们应发动家长积极参与。首先,可以在家园联系栏里宣传幼儿开展种植活动的重要意义;其次,请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植物种子并指导孩子种种子;最后,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同参与种子的照顾和管理。实践证明许多家长都做得非常出色,成为我们种植区的“客串老师”。比如一天早上,姚宇丞带着奶奶来看他种植的药芹,姚宇丞的奶奶看到药芹的花时,介绍了其中的种子,方意识到:原来种植大有学问!仅靠老师的力量是不行的,何不请家长参与其中呢?于是便请姚宇丞的奶奶来担任自然角种植区的“客串老师”,他很乐意将多年的种植经验与我们共享。随后又有了动物区、花卉区的“客串老师”等。
一次亲子活动,我们专门以自然角为平台,开展“剥蒜、种蒜”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将蒜头剥开、种下、浇水,并写上名字、贴好标签。此后,家长对自然角的关注程度加深了:他们经常利用接送之时和孩子一起观察大蒜的成长。
这些互动使家长们感到自然角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在积极加入。这种直接参与的方式,拉近了家园间的距离,促进了家园共育。
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最佳窗口,是幼儿亲近自然的最好途径,如何让这扇窗外的风景引人入胜、美丽迷人并非易事,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用心去发现,一定能给孩子一片绿色而富有生机的自然之林。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学前教育》2003年第十期
(3)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