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庐幼儿园 吴怡星
一、提供探索的平台——自主游戏环节的教与不教
1.允许问题的发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一味的事先杜绝一切问题的发生而不断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的给他“鱼”,那孩子们以后遇到问题就会等待他的“鱼”出现,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可以“渔”。而只有当我们允许问题发生的时候,孩子们才会在问题中开始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更进一步地选择符合社会性主流的解决问题之道。所以,当孩子们在自主性游戏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欣喜的看到,学“钓鱼”时间到。
2.商讨解决的办法。
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突然想到一种人们常用的自我管理方法——“一米线”。对于这样的自我管理方式,在运用之初可谓是创新之举,人们也为自己能按照规则与前人保持距离而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高兴,但一米线后面的队伍,插队、拥挤仍不能完全避免。
时间拉回到现在。记得大班的时候刚开出一个规模较大的表演区,看演出的“小观众”络绎不绝、人声鼎沸。大家都发现,问题来了!于是开始讨论各种解决的办法。请保安、定人数、售票法……其中“售票法”最得人心。所以后来,表演区又多了一个职务,售票员。每个想要去看演出的观众,都自觉的买票,入场观看。售票员的另一个任务是控制入场的人数,人多时便停止售票,本来想看演出的观众,因为买不到票,都会自觉的选择其他游戏。表演区终于重归有序状态。但问题又接踵而来:有的孩子游戏一开始就买票入场了,演员还没有换好演出服、排练好节目,他就坐着干等,等了又等,演出还没有开始。也有的孩子游戏快结束的时候去买票,刚入座没多久,游戏就结束了,只能悻悻而归。
这个故事与之前讲的“一米线”的情况如出一辙。孩子们自己想的办法很好,也都能做到买票入场。但似乎仍缺了点什么,怎么办呢?
3.办法需要完善。
现在各种办事机构也仍旧有“一米线”,但更多采用叫号的方式,手持一张号码纸,在等待的时候可以坐下来休息, 可以利用通讯工具继续处理各种工作,也可以者利用碎片的时间给自己充电。自我管理,此时是多么的简单。
那么我们的表演区也能这样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次谈话活动,有个孩子说和爸爸妈妈去看《疯狂动物城》,因为记错了时间,差点没赶上是。孩子清楚的说出票上的时间是19点20。“原来,票上是有时间的呀!”孩子们恍然大悟。于是,我们表演区的票上也出现了时间。到底是几点呢?大班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吧!刚开始,还是有些混乱的,有时定的早了,有时定的晚了。到后来,导演、演员、总监(起初的售票员,后来因为需要管理的事情多了就成了“总监”。)基本上能商量好时间,将整个的游戏时间划分为排练时间、演出时间、整理时间,并基本按照执行。而小观众事先买好票,也要看好票上的时间,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安排时间可以既看到演出,又不耽误玩别的。一连串的自我管理行为就这样慢慢的发生着,简单而愉快,自发而有趣。
二、把握灵动的瞬间——过渡环节的教与不教
相对于自主性游戏,过渡环节的时间较短,但两个活动衔接的时候,教师需要关注的面也相对较广,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利用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幼儿进行自我管理。
1.愉快的前奏——晨点之前
早晨吃点心前的这段时间,孩子们比较兴奋,还没有从之前体锻的状态中完全恢复过来。而且这时有些幼儿在洗手,有些在入厕, 有些在穿衣服, 还有些幼儿已经都准备就绪了。这种情况比较适合过渡时间相对较短, 比较集中的游戏。因此在这个时间段我们会比较多的选择手指游戏或者可以做动作的昆山童谣,如“五个兄弟”、“勾勾还还”等。通过组织这类游戏,动作快的幼儿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慢的幼儿为了做游戏也加快了速度。无形中,等待的时间缩短了, 幼儿在过渡的环节中得到了快乐。而且此时孩子们的手时时有事干,再也无需要老师反复提醒洗完的手要抱在胸前,不能摸其他东西。轻轻松松完成了自我习惯的养成。
2.安静的时光——午餐之后
大家都知道,玩彩泥是幼儿园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我们请每天第一个吃完饭的幼儿发彩泥,如果用餐后小碗和桌面都很干净的孩子,我们会酌情多分一些彩泥。这样做还促进了孩子们的用餐习惯的培养。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不但养成了餐后安静游戏的习惯,对简单的泥塑技能——搓圆、搓条、压扁等更是熟练掌握。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3.轻松的尾声——离园前后
幼儿离园也是一天活动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小班,这个时间段幼儿情绪较不稳定。有的家长来得早,有的家长来得晚,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被家长接走,就会哭闹。为了安抚孩子们的焦急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我们会经常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运动量小的游戏组织离园活动,如 “石头、剪子、布”、“拉大锯、扯大锯”、“木头人”等,孩子们边游戏边等待,然后开开心心的离开幼儿园。自我情绪管理,轻松而有效。
当然,除了自主游戏和过渡环节,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自我管理,如学习活动、户外活动等。只要我们多提供探索的平台,把握灵动的瞬间,相信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