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收藏本站|昆山智慧云平台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做中教 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6日]

——浅谈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

  昆山市柏庐幼儿园  李继红

       陈鹤琴教授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而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动手操作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最主要手段。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做中学”强调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身实践,自主地、科学地探究和发现知识;遵循探索、实践、发现的规律,用做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验证科学。下面,就幼儿园科学活动如何让幼儿动手操作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创设条件,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科学活动中如何才能激发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现得特别充分,每个幼儿都会情不自禁地投入,连能力差的幼儿也不甘成为旁观者,因此,我们在科学活动区放置一些专供幼儿做小实验的材料和工具,如:磁铁、电池、纸、水、放大镜、海绵、小木块、凹凸镜等等。在活动中,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做各种有趣而简单的实验,例如:“摩擦生电”“光的折射、反射”“沉与浮”等等。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玩水、玩磁铁、玩颜料等。在玩中他们发现水会流动、颜色会变、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等。另外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因为成品不能激发幼儿的创新灵感,也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纸桌”中,我在科学区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卡纸,让他们动手动脑,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纸桌。有的幼儿将纸折成“波浪”型;有的幼儿将纸卷成圆柱型;有的幼儿将纸折成“门”……孩子们在操作中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制造桌腿,并进一步实验,发现圆柱体的桌腿最牢固。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意愿、自己感知、操作获得经验。这些经验对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问题设置,引导幼儿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索和发现

      “做中学”活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都是从设置疑问开始,解决问题结束。问题是引导幼儿思考、探索的锁链和核心,随着对一个个问题的探究,引领着幼儿步步深入、渐渐发现问题的真谛。在“做中学”科学教育倡导的准则中明确规定:“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但幼儿因为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局限,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是不太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因此,问题的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幼儿探索和发现的效果。比如在《物体间的空隙》中,教师以问题“比一比、看一看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子有什么不同?”为开端,引导幼儿发现实验材料的差异,为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物体间的空隙打下经验基础。接着设疑“想办法把这三样东西全部装进一个瓶子里?”幼儿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矛盾并引发了尝试的兴趣。在首次实验后,教师继续设置问题:“你成功了吗?还有东西留在外面吗?还放的下东西吗?为什么?”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寻找空隙,帮助幼儿发现其与物体大小的关系,为第二次深入实验提供经验。在二次实验后,教师设置问题:“你成功了吗?你是按什么顺序成功的?”请失败的小组观察:“你们摆放的顺序和成功小组哪里不一样?”引导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争取下一次的成功。这节活动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步步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发现,教师长篇大论式的说教被一个个问题所代替,幼儿被动的接受在问题的指引下变成主动而积极的索,淋漓尽致地体现教师问题设置的指导作用。

       三、适度点拨,引领幼儿动手操作中深入探索和发现

      “做中学”活动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是引导幼儿在对问题的研究和破解中达成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教育原则中也提出:“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可是幼儿生活经验的贫乏,决定了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教师有责任点拨幼儿,为他们的探索活动打通关节,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不过,当孩子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困难,正初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时,教师过早的介入会剥夺幼儿探索、发现和交流的机会;当孩子深入困难后,由于没能及时接受教师的介入和点拨,面对茫然而感到束手无策时,只能使孩子烦躁并对探索活动失去信心, 因此教师介入的时机和尺度是引领幼儿深入探索的关键。

       比如:在《物体间的空隙》中,当幼儿顺序摆放正确后,仍有部分沙子装不进瓶子里,这就需要有生活经验的储备了,比如通过摇、晃等方法可以帮助沙子漏下去,直至全部放进去。幼儿的生活经验储备的差异,导致了解决方法的差异性,教师点拨的方法和介入的尺度也应随之各不相同:有的幼儿需要教师引导观察:“看看瓶子里还有空隙吗?”有的则需要问题介入:“有什么办法帮助沙子漏下去呢?”还有的需要更显性的指导:“把瓶子拿起来摇一摇沙子会怎么样?”不同能力的孩子在不同层次的点拨策略下,对于让沙子下漏的方法都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并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兴奋地叫喊着:“成功了!成功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展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通过适度的点拨,设计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指导策略,以孩子的眼光思考实验的可操作性,会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既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又能最大限度地感受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让每个孩子亲历科学探索过程、体验探索乐趣、发展科学能力、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者介入幼儿探索活动的价值体现。

       四、分享交流,大胆表达幼儿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和发现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星的、粗浅的。他们不能说出活动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但他们可以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他们喜欢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告诉同伴或老师,这时老师师要提供机会,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它可以是幼儿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如果操作是体验,那么操作后的讨论和表达,就是经验的巩固和发展。每次科学操作活动后,我都让幼儿充分地讨论,充分表达操作时的感受和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勺子》操作活动后,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记录表介绍自己的发现,原来用勺子的凸面照出来的人是正立的;用勺子凹面照出来的人是倒立的;用勺柄照出来的人又细又长。他们一边展示着自己的记录纸,一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发现。有了记录纸的帮助,幼儿的的介绍显得更加生动,而下面听的小朋友也听得更加认真和专注。孩子们的交流,不但是一个简单的表达,也是一次经验的分享。这样的分享,不但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不容易忘记。每个孩子的记录都不一样,他们用自己的符号记录着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且与同伴分享,让幼儿体验到了探究带来的无限快乐。

       总之,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意思是双面的,“教”、“学”、“进步”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教”、“学”、“进步”的。所以老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就像陈鹤琴教授所阐述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正是我们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有价值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