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建构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那些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经随意拼接、摆弄,就可以变成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熟悉的游戏情景。积木任意变化的造型能力是其他玩具是无法相比的。
幼儿积木建构虽然有自己的发展线索,但教师的指导起着重要的支持、帮助的引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有的幼儿只乐于玩一些建构材料,有的幼儿会长期满足于搭建某一作品,有的幼儿遇到不会搭的就放弃,还有的幼儿搭好后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而教师的适当介入能激发并保持幼儿的建构兴趣,积累建构经验,向更高的建构水平发展。
一:用照片、图谱记录的方式,激发建构兴趣
为了让小班孩子喜欢积木,孩子一入园我们就开放了积木区。孩子们很喜欢到积木区玩,但他们还处于摆弄、操作积木的阶段,常常是搭了拆、拆了搭,有时也被其他伙伴碰倒,很多时候老师来不及观察、欣赏和指导。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逐渐失去了玩积木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用照相机拍摄孩子搭积木的作品,或者画下孩子的作品,写上孩子的姓名,贴到积木区的墙上,供孩子们观看及学习。这样一来,孩子们很羡慕,都抢着到建构区来,搭得时候也很专注,不在搭好就拆,为了让老师拍下自己的作品,他们开始注意搭新的花样。事实证明,这种用照片、图谱记录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有了保存、珍视和欣赏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意识。
二:提供辅助材料,支持想象游戏
孩子们搭好积木作品后,就会有意识地围绕它开始简单的想像游戏,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游戏材料的支持,游戏往往开展不起来。有的孩子守着积木不知干点什么,有的干脆退出积木区去玩别的了。于是,我在积木区大量投放了小动物、小汽车等玩具材料,希望这些材料能支持孩子的想像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后发现,有些孩子搭好积木作品后,就在旁边玩汽车、小玩具,似乎没有把积木作品和小玩具联系起来。
一天,刘睿恺小朋友搭了一个横排式的结构,说要站到台上表演节目,一时吸引了几个孩子围着看。刘睿恺要站到台上去表演,可是台太小了,站不了。我趁机从旁边拿出一个小狗玩具,放在他的积木作品上,让小狗来做主持人,于是他们找来了更多的玩具小动物来做演员。孩子们终于在搭建后,使用小玩具开展了想像游戏。
由于辅助材料的投放及教师的引导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在搭好积木作品后,开始想像游戏之前,他们会赋予自己的积木作品以具体名称,如:“宝藏房”、“公园”、“火车”、“道路”、“游乐场”等。
围饶建构作品开展想像游戏,促使孩子们逐渐明确了积木建构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使将来他们能有主题,有情节、有设计地建构积木,积累了充分的建构经验。
三:以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尝试新的建构方式
幼儿开展积木建构活动应具备的另一主要能力,是要掌握基本的积木建构技巧。教师应引导幼儿主动尝试并掌握基本技巧,如学会横排、叠高、桥式、围拢、覆盖等建构方式。
小班孩子有喜欢重复的特点,有些孩子会不断重复搭建某一建构方式,不断重复相似的游戏,一段时间后,有会因为失去兴趣而不再来积木区玩。我尝试着以游戏口吻设置情景问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新的建构方式。
佳佳这几天总爱搭“幼儿园”,所谓幼儿园,实际就是搭起一座叠高的结构—她称之为黑板,在黑板前放一只小动物玩具做老师,再将几只小动物排队放在对面,就开始上课了。我看过之后,先以游戏的口吻说:“你搭了动物幼儿园,小动物上学真高兴。”看孩子们听了很高兴,我趁机又提出:“教室周围什么也没有,大灰狼来捣乱怎么办?”佳佳听后想了想,拿起几块积木摆在小动物的周围,将他们围拢起来。这样,佳佳的“幼儿园”就从叠高结构拓展到围拢结构了。
我们教师应根据当时的游戏情景,提出类似“没有围墙,没有房顶,刮风下雨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情景中,既解决了问题,也尝试了新的建构方式。
四:拓展幼儿的思路
在指导幼儿积木建构游戏时,不仅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建构技能,而且还要引导幼儿互相模仿,互相欣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尝试新方式的态度和能力。
我班孩子开始了积木建构游戏后,对其他班及哥哥姐姐们的作品越来越关注。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去观看他们搭的积木,让他们去看自己感兴趣的积木作品。
成晋宇在观摩了中班的积木作品后受到启发,运用已掌握的围拢方式,搭建了城墙。这种观摩的方式,开启了孩子们的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小班孩子的建构水平的确提高了许多,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对自己搭建的作品命名开始具有形象性、代表性。孩子们之间会互相出注意想办法,逐渐出现了交往、合作。看着他们手中不断涌现新的建构作品,我和孩子一样体验到了建构的快乐,向更高的建构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