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收藏本站|昆山智慧云平台
信息详情
首页>信息详情
随物入区域,润幼细无声——小班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日]

随物入区域,润幼细无声

                   ——小班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之我见

昆山市柏庐幼儿园 张倩怡

摘要:幼儿往往通过游戏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中的事物,而区域活动正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科学区作为最受幼儿欢迎的区域之一,不但为幼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也满足了其不同探究需要,让每一个幼儿都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索,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材料是幼儿活动场所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提供。

关键词:科学区 材料投放 幼儿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会遇到很多关于科学问题的困扰,如操场散步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子;从滑滑梯上滑下来或摸什么东西是总是会被电到;磁铁有时能相互吸引,有时却相互排斥等等,于是孩子们就会产生了疑问,咦,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们会这样呢?《指南》中提到: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会刨根问底,都非常想知道为什么,并且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时会感到兴奋和满足。所以,如何在小班正确地投放游戏材料显得尤为重要,在一次次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引发了笔者如下思考。

一、材料蕴涵价值性,让幼儿独立探究。

在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上,我们应注意选择一些不需要教师更多帮助的、具有自我教育价值的材料。如能按图示独立操作的材料,可以按步骤反复尝试的材料等。幼儿可以不断反思错误,反复尝试,获得经验,这样幼儿在科学区中即使没有及时得到指导,也能独立操作探究。

着眼于孩子们好想、爱玩的事物,结合主题,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纸片、棉布、化纤衣物、腈纶毛衣、不织布等各种不同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摩擦静电》的体验活动。

要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静电,我们还提供了相应的辅助材料。如:塑料尺子、气球。在研究摩擦起电的现象时,幼儿摩擦长尺和气球的一端,去吸引碎纸屑,观察碎纸屑能否被成功吸起的现象。通过反复实验、多次操作,幼儿可独立得出摩擦产生静电的结论,同时之前提供的棉布、毛衣、不织布等材料,也能让孩子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能否起电,发散幼儿思维。孩子们通过这些材料可以更彻底、更直观地观察、触摸到静电,凭借一定的材料也可以做一定的实验,发现现象和问题。

实际上,科学区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可以说是幼儿兴趣点的生成物,正是在这种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离孩子们看似遥远的科学理论一个又一个地被证实了。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样孩子们在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主探讨、尝试中习得的经验才是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游戏才是有效而有趣的游戏。

二、材料具有多变性,让幼儿忠于探究。

最近,我在科学区中投放了一盆水和各种各样的纸,如:报纸、抛光纸、塑料糖纸、卡纸、牛皮纸等,让孩子们研究水的吸水性实验,不同的纸放在水里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游戏时间一到,科学区的孩子们就开始专心地操作起来。

可是,我发现通过第一轮的操作,幼儿对每种纸的吸水性能都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餐巾纸的吸水性最强。过了新鲜劲后,幼儿操作活动的兴趣已不高。于是,我自言自语地说:怎样改变餐巾纸的吸水性能,让它慢慢地沉下去呢?并装模作样的拿了张餐巾纸在水面上摆动了几下,幼儿的活动兴趣再次被激活,他们通过不断尝试,想出了许多办法,利用纸的折、卷、团、包,有的将餐巾纸双层叠,有的将纸折成小船,有的将餐巾纸放在牛皮纸的上面,有的将挂历纸折成小船,餐巾纸放在小船里……

在活动结束后幼儿还是意犹未尽沉浸在这一内容中,吃饭的时候还在讨论着。幼儿有了相关的操作经验,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材料多变性的特点,进行操作并发现了更多让纸片吸水性削弱的方法,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材料富于多样性,让幼儿迷于探究。

    孩子们喜欢玩沙,其他的事物都有固定的形态和特征,可是却不同。它虽然看得见、摸得着,但却是千变万化的,随意操作,且简便易行。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满足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次,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大量的沙、水,杨HT、希希等几个平时要好的小伙伴都来到了科学区,大家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沙子。

杨HT舀了点水,将水和沙搅拌在一起。希希好奇地问:你想干什么呀? 杨HT不语,隔了好一会儿,跟希希说:我想造一辆坦克!希希一听,更起劲了!只见两个人将沙子轻轻堆成一个小山丘,用小手拍一拍、压一压,隆成了椭圆的形状,坦克的车身就做好了!紧接着,杨HT从桶里抓了一把沙,将手里的沙捏成一个圆放在车身的右上,希希也抓起一把沙,捏成圆状,放在左边,捏了几次之后两个人发现,自己捏出来的圆不是那么好看均匀,两个人沙子抓的不一样多,捏的都不一样大,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边上的材料箱,从而找到合适的游戏材料——圆形碗模具,很快地又与材料互动起来了,开始了新的探索……

《指南》的科学领域的子领域目标1是: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刚开始堆坦克身体的时候,两个人怎么堆,沙子都会滑下来,根本没有办法塑型,但是很快,两个人就发现边上还有水,这两种材料遇到一起,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了呢?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可见提供丰富多样、不同质地的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探索和尝试,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四、材料充满游戏性,让幼儿乐于探究。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不取决于客体,也不取决于主体,而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在科学区的游戏活动中,准备充满游戏性、趣味性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去操作,不但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

再如,有次有幼儿带了小蝌蚪到幼儿园来,大家都很感兴趣,我就把这些蝌蚪放在科学区里让幼儿自己观察,并且提供记录单,让幼儿进行观察且将小蝌蚪今天的活动状态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知道了小蝌蚪由一条细长的尾巴,到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然后尾巴渐渐地变短最后变成小青蛙的过程。孩子的天性就是这样,一旦碰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追根究底,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们更要学会去保护孩子的发现,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去寻求答案。于是,我发现之后的几天,孩子们都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自己的发现,关于小蝌蚪如何变青蛙的话题就这样在班级里开始了……孩子们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感兴趣,对科学区也就更加感兴趣了。

孩子们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因此,在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的材料要充满游戏性和趣味性。且每一种材料的投放,都要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兴趣、探索的欲望,这样幼儿才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过程却给我留下了无限启迪。在科学区活动中,操作材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自由地探索科学的奥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浅谈如何合理投放大班科学区活动材料.万方数据库.

[4]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5]幼儿园科学教育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