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
《纲要(试行)》突出强调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克服了传统科学教育只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弊端。强调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培养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的愿望。这是站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新要求。坚持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需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孩子从周围生活的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以及各种实验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求答案,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和喜悦。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而且能使学习成为快乐之事。科学始于好奇,达尔文年幼时就对昆虫、植物、矿物等感兴趣,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是与这种年幼时开始发生的兴趣直接有关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巧妙地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中最常借助的就是自然角、科学区、科学发现室和墙饰等,让幼儿尝试、探究,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秋风一吹,就收集种子、果实进行种植,捕捉秋虫;陈列各种贝壳、标本等。此外还准备有动植物的观察记录本,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区域活动中,则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活动材料,以便孩子们操作。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游戏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游戏材料;电珠、电池、金属丝、塑料棒和碎纸等有关电的游戏材料;还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了风车、降落伞、扇子等有关风的各种游戏材料;投放了各种关于车速与路面,垒高,纸桥等游戏材料;还设有许多“动手玩科学”的试验台,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百玩不厌,兴趣盎然,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在科学专用室里设置了标本世界,有趣的哈哈镜,小木工,皮带屋等以及有关光、声、电、力、化学、人体、动植物奥妙等方面的材料,做到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好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在墙饰方面,根据教育目标,主题活动,季节特点,布置更新墙饰内容,孩子们把自己收集的图片,画的美丽漂亮的画,剪剪、画画、贴贴的作品布置出来,共同感受着环境与人类的和谐互存关系。
二、创设自主探索活动的机会。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不取决于客体,也不取决于主体,而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人的知识是要对客体作用后方能取得的,是要在操作活动中经过人的大脑抽象方能形成经验。这说明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没有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
新颖、丰富、具有现代气息的科学教育活动更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选择的内容既要符合幼儿认知水平,更要反映时代信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就特意选择了“有趣的复制”,“我们的好帮手”,“遥控”,“公益广告”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幼儿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发掘。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允许幼儿用多种手段来表达。当幼儿自主地参与科学活动时,就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以及相互关系。如活动“会变的颜色”中,小小班和小板的孩子则通过现成的活动材料进行游戏(透明色纸或色笔等),而中、大班的孩子则开始使用颜料进行调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说明,并尝试小实验的设计。当幼儿欣喜地发现变化或学到了什么,就会增强自信心,增加自豪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向,即向幼儿提供了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独立地发现并研究新的问题。
三、注重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
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其实质就是幼儿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方法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在探索中发现,而不是静态地、被动地吸收知识。
1.探索中发现。
操作活动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得到满足,探索的愿望更加强烈。如“空气在哪里”的寻找活动中,有的幼儿用手抓,有的用衣服兜住,有的借助了塑料袋。原本瘪瘪的口袋瞬间就鼓了起来。“哈哈,看呀!我找到了空气!”于是,他们高兴地寻找和发现,教室里有空气,花园里有空气,大树下、花坛边有空气,到处都充满了空气。他们明白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但它确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
又如在平时饲养角里,他们发现可爱的蚂蚁在蚂蚁工房里分工、挖洞;蚯蚓的钻土本领能力很强;同样的种子,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它们的生长也会不同;几颗小豆子的根居然可以将硬硬的蛋壳顶破掉,都是因为根的生长……在发现问题后,他们还会自己去百科全书和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再带来和同伴分享交流。这些全因他们觉得自己在发现,在获得。
2.在操作中交流。
在幼儿探索过程中,要鼓励幼儿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开拓思路,启发联想,将自己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共同学习。如活动“转动”中,孩子们一边尝试着将身边各种物品进行转动的同时,一边就得出了相关的经验——转动和力有关,可以用拧、搓、甩等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同样的物体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转动它,风车还能用嘴吹,人带着风车跑动以及用手拨动的方法。经验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着,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现象,从而更辩证和科学得获得转动的相关经验。
四、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是主体,而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有趣的内容,丰富的材料,在和谐、宽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心理上有了安全感,能使他们无拘无束的集中精力探索和发现。
其次,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动之源,幼儿真正的转动探索是从有了疑问并寻找答案开始的。对于他们五花八门的提问,不能胡乱的解释搪塞,不能一口回绝,而应该耐心地回答并引导他们探索和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的操作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少做权威,少给预定结论,少追求纪律的统一。如“影子有多长“的活动中,孩子们就在测量的工具和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的使用绳子,有的使用画纸,有的则用上了书包里的笔。在最后的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的都得到了两个共同经验,一是影子会随着光照而变化,二就是不论用什么工具,都是用了首尾相接的方法,但这些测量结果都未必精确,测量的最佳工具应该使用尺。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论孩子们的举动有多荒唐,多可笑,但只要是安全的,都应该给与时间和空间上的支持和理解。
另外教师要用自己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来感染孩子,启发性地引导他们操作和思考。对于爱提问的孩子们要有耐心,要认真、正确地解答;对于把材料“弄坏”的孩子,不要急于训斥,而是要弄清“来龙去脉”,引导他们纠正和掌握方法,甚至在某些科学意义上给予支持,以免挫伤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索本身就难免失败,而正确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成功才会更加珍贵和让人兴奋。
五、培养幼儿坚持探索的精神。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持和不懈,才能获得成功。教师不仅要在幼儿成功时给予表扬,更要在他们遭遇失败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和练习,让他们懂得通过不断地尝试,最后一定会获得成功,从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坚持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材料、活动时间和伙伴等都可以由幼儿自由选择。在淡化成人的权威后,孩子们就能放开手脚自由的做,自由的想自由的创造。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孩子,可以怎么去做,怎么去想,怎么去发现,不必一味的追求结果。如在“落体”活动的结尾部分,我就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样的纸,谁能和同伴的纸的落下样子不同呢?”简单的问题,孩子们似乎没有什么更多的办法。此时,我仍然不动声色的继续鼓励他们,同时观察着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他们的精彩瞬间。当发现一个孩子的方法有些突破了,我故意夸大地介绍给其余的同伴,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不一会儿,他们的思路好像泉涌一样被打开了,各种有意思的方法也在陆续地被发现和尝试,最后终于在交流中获得了许多相关的经验。那一刻,正是教师的耐心等待、敏锐捕捉和孩子们的坚持和大胆尝试,造就了活动最后的精彩。